为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,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,梅江区作新小学积极在校园内引入非遗文化,让新时代的学生们徜徉在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海洋中。通过创意对非遗文化进行巧妙“加减”,使其紧密贴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,让同学们能够更轻松地接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利来国标w66泥塑,俗称“彩塑”,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艺术,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。然而,泥塑用料和制作过程都相当繁琐,并不适合在小学普通课堂上使用和开展,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学习非遗泥塑文化呢?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和理解,该校巧妙地运用创意为非遗泥塑做起了“加减法”,让课程可以将高难度的非遗文化降一个“维度”。
作新小学学生认真跟廖静老师学习捏制《客家菜》。
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别选用了以超轻黏土作为客家泥塑的教学媒介。超轻黏土具有质量轻、柔软、混色容易、可以自然风干等特点,捏塑起来方便、舒适,容易造型,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、发挥想象的平台,使学生获得成就感。
在课程设置方面,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,学校将泥塑课程分为低、中、高三个学段,全力打造精品创意客家泥塑课程,从教学设计、媒体选择、方法确立、课堂活动组织、实施评价等教学策略方面给予符合学情的课程规划。在课程开发上,学校紧紧依托梅州地域文化特色,立足于本土文化,只要一提到客家,就会想起客家那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,客家菜是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其独特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于是,老师巧妙地以大家最熟悉的餐桌美食——“客家菜”为主题,以泥塑为载体,融入各个学段的泥塑课程,把梅州的客家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,表现客家人文特色,打造校园文化环境,构建关于客家泥塑的“非遗”文化校本课程,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。
编辑:古九平 审核:张腾